English

石头山上创奇迹

1999-07-19 来源:光明日报 黄海华 吴中雪 费菲 我有话说

走近广西平果县10万亩任豆树种植带,映入眼帘的是从石头缝中“钻”出来的一株株、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小树苗,它在光秃秃的石山上托起一丛丛绿色,仿佛昭示着一种创造力的奇迹。这就是民建广西区委会大力实施“生态扶贫”的一道风景线。

在素称“八山一水一分地”的广西,有400多万贫困人口居住在石山地区。石山山体光秃,地表水奇缺,山脚间仅有碗瓢大的耕地,再加上长期人为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林业都很难发展,群众生活极为贫困。

脱贫致富的路在哪里?民建广西区委会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贫困山区调查研究,在总结石山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基础上,理出这样一条思路;广西治贫首在石山,石山治贫首在生态,而改善生态首在兴林。经与林业专家共同研讨,选定“任豆树”为石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同时结合种植板栗、柿子等经济林果。在德保、那坡等县试种初见成效后,1994年2月,民建广西区委会提出了“石山地区大种林果脱贫致富的对策”,得到以中科院张新时院士为首的专家们的论证肯定。

任豆树俗名“砍头树”,因可以反复砍伐、容易再生而得名。其根系穿透力强,在石缝中都能成活,且砍伐后生新枝快,还兼有薪炭、木材、饲料、肥料、造沼气、生产云耳香菇等多种用途,集生态、经济效益于一身,而每亩山地仅需种子1—2两,特别适宜在石山地区大面积推广。

广西平果县原为国家级贫困县,在专家指导下推广种植砍头树,使大片石山变绿,18眼山泉复(增)流,3万多人因之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1997年实现财政脱帽、农民基本脱贫,成为广西“双文明”建设先进县和扶贫工作先进县,现正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县。龙色村龙色屯1980年前周围全是贫瘠的石山,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年无水时间达6个月以上。如今,龙色屯的片片青山涵养了大量水源,今年广西遭受40年一遇大旱,这里也没断过水,村前120多亩旱地已变成高产水稻田,树干、树叶可以综合利用,到1997年底,龙色屯人均年收入已近3000元。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还带来了社会效益。去年4月,中央电视台前来拍摄专题片《贫困山区脱贫先锋———任豆树》;7月,民建西部11省、自治区协作会来此进行考察研讨,甚至一些东南亚国家也来信咨询;德国友人赞叹:“石头缝里长出这么多树,真是奇迹!”

然而奇迹是汗水和血水浇铸的。开始有些干部对生态脱贫不理解,民建的同志主动上门推心置腹地进行沟通,取得支持。1992年在德保县试种一千亩良种板栗,民建的同志与乡干部购得种苗后,为保证种苗的成活,日夜兼程300公里,使群众凌晨即拿到树苗。1997年,在送树种到平果县和凌云县的路上,汽车翻下20多米的山沟,致使民建的同志一人重伤,两人轻伤……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感人故事,满山的任豆树都记在心里。

民建人的精神赢得了社会信任,1995年南京爱德基金会首次无偿提供5万元在平果县种植任豆树。1997年,爱德基金会再次无偿资助304万元,实施在平果、德保、田东县种植16万亩任豆树的生态脱贫项目,同时在民建广西区委会设立了百色地区爱德基金生态脱贫项目办公室。民建的同志极为珍惜这一宝贵资金,与项目地区的干部群众通力合作,掀起绿化石山的热潮。昔日满目荒凉的石头山上,才种下两年的任豆树,现已长到3米多高。再过10来年,这里必将是林木葱郁,山涧淙淙,旧貌换新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